台灣當代藝術的「失語」詮釋

台灣當代藝術的「失語」詮釋買到賺到

台灣當代藝術的「失語」詮釋網友評鑑4顆星

真的很實用 一定要讓你知道

博客來藝術設計-藝術總論分類新書上市

  • 定價:300
  • 優惠價:9270
  •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240

  • 台灣當代藝術的「失語」詮釋

    想了解更多[台灣當代藝術的「失語」詮釋]的介紹請點擊左邊圖片
    點圖即可看詳細介紹


    內容簡介

    台灣當代藝術的「失語」詮譯
    感性主體重構

      當代藝術「策展」在90年代的台灣之所以開始具有一種存在的空間,是因為藝術發展本身在經歷了現代藝術、後現代藝術等階段之後,已置身於一種與觀眾有距離的現實之中。原因當然有藝術發展自身的階段性變化、美學特質等基本因素,即使先暫不進入這個複雜的問題,我們也會發現由於現代社會的學科分化、各種社會行業領域走向專業化,已經使得藝術越發面對著不同專業背景、不同審美品味的觀眾,因而藝術如何再度與各種背景的觀者對話?這就成為引發「策展」機制形成的基本條件。

      引發問題的根源在哪裡?很基本的是,從我們每個人進出於展覽現場的經驗為起始。究竟藝術在今天,是否仍舊是人類精神暫居的寓所,存在的吉光片羽?或是在展覽現場的奇特公私領域的秘密交會之間,藝術家、藝術作品、觀者等差異對象,如何藉由藝術成為彼此間的流動交融。而在流動並不斷變異著的藝術內涵間,是否一切都在一個更大的背景之下發生,因而有著些我們能夠先釐清的基本前提?或許我更關切的是,藝術創作在這個後資訊、過度消費的時代,是否仍保有可貴的精神獨立性?這就成為兩次策展緣由的真正思索,以及本書接續而來的課題。

    作者簡介

    王品驊

      獨立藝術工作者、策展人。目前為國立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博士後選人,著作《攝影與錄影藝術》藝術家出版社。
    ...繼續閱讀



    arrow
    arrow
      全站熱搜

      design03A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